娃哈哈子公司集体更名宏胜:宗馥莉遗产纠纷下的战略重组
2025 年 6 月至 7 月间,重庆、成都、贵阳、巢湖等地多家娃哈哈子公司密集完成工商变更,企业名称中的 "娃哈哈" 字样被统一替换为 "宏胜",例如巢湖娃哈哈昌盛饮料有限公司更名为巢湖宏胜恒枫饮料有限公司。这场涉及十余家子公司的更名潮,正值宗馥莉因遗产纠纷被同父异母弟妹起诉的敏感时期,被外界视为其巩固控制权、推进 "去家族化" 改革的关键举措。
一、遗产纠纷倒逼控制权争夺
2025 年 7 月,三名自称宗庆后非婚生子女的原告 —— 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向香港高等法院及杭州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冻结宗馥莉名下 18 亿美元信托资产,并分割娃哈哈集团 29.4% 股权(估值超 200 亿元)。原告律师提交了宗继昌的出生证明,并申请调取宗庆后 2023 年血液样本进行 DNA 比对,若鉴定成立,根据《民法典》第 1071 条,非婚生子女将享有平等继承权。
这场诉讼直接威胁宗馥莉的控制权根基。目前娃哈哈股权结构为 "国资 46%+ 宗馥莉 29.4%+ 员工持股会 24.6%",若原告胜诉,股权可能被稀释为 "国资 46%+ 多名继承人 + 员工持股会" 的复杂格局,导致长期治理动荡。更关键的是,原告母亲杜建英曾是娃哈哈二把手,通过控股多家投资公司形成 "影子权力网",甚至表露接手杭州国资 46% 股权的意向。
在此背景下,宗馥莉自 2025 年 6 月起加速推动子公司更名。被更名的企业多为区域性生产基地,如贵阳宏胜饮料有限公司、成都宏胜恒泽饮料有限公司等,这些公司此前由杜建英派系实际控制,且名称中 "昌盛" 二字暗合原告兄妹姓名。更名后,企业法定代表人统一变更为宏胜系高管,股权穿透后均纳入宗馥莉实际控制的宏胜饮料集团体系。
二、宗馥莉的 "削藩改革" 组合拳
此次更名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宗馥莉自 2024 年 8 月正式接掌娃哈哈以来推行的 "削藩改革" 的延续。其核心策略包括:
2024 年 8 月,宗馥莉将董事会中宗庆后时代的四位核心老臣全部替换,代之以自己的亲信团队。同时裁撤 9 个部门、14 名高管,引入职业经理人,并将 30 名中层降级转岗,如市场总监调任后勤。这一举措打破了娃哈哈 38 年的 "元老政治",但也引发 1500 余名员工集体维权诉讼。
关停 18 家由元老控制的 "影子工厂",将订单转移至宏胜集团。例如纯净水代工业务从娃哈哈自有工厂转向今麦郎,而代工合同签订主体是宗馥莉控股的杭州宏诚公司。此举切乐鱼网官网入口断了元老通过授权生产获取利润的渠道,同时投资 15 亿扩建宏胜产能。
员工持股会争夺
将 "按资历分红" 改为 "按绩效分红",并推动核心员工劳动合同从娃哈哈转签至宏胜集团。截至 2025 年 7 月,已有超过 3000 名员工完成合同转移,瓦解了元老对基层的影响力。这一改革直接冲击了娃哈哈自 2003 年延续至今的全员持股传统,引发部分老员工强烈反弹。

商标与资产隔离
2025 年初,宗馥莉试图将 387 件 "娃哈哈" 系列商标从集团转移至其控股的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虽因舆论压力暂缓,但已完成部分区域性商标的转移。此次子公司更名进一步将生产环节与品牌运营分离,形成 "娃哈哈品牌 + 宏胜制造" 的双轨架构,降低遗产纠纷对核心资产的影响。
三、宏胜系的战略野心
作为这场变革的核心载体,宏胜饮料集团展现出独立王国的雏形。这家成立于 2003 年的企业,股权结构为英属维尔京群岛恒枫贸易 100% 控股,而恒枫贸易实际控制人为宗馥莉。其业务范围已从最初的饮料代工,扩展至配料生产、高端装备制造、印刷包装等全产业链环节,并计划 2026 年赴港上市。
更名后的子公司正加速向宏胜体系整合。例如巢湖宏胜恒枫饮料有限公司,其控股股东丽水宏博饮料有限公司由宗馥莉直接控制,持股比例达 99%。这种架构设计使宗馥莉既能通过宏胜掌握生产主导权,又避免与娃哈哈集团产生直接股权关联,为未来独立运营或资本运作埋下伏笔。
四、行业震荡与未来挑战
此次更名引发行业连锁反应。2025 年二季度,娃哈哈因关停杜建英派系控制的 10 余家工厂,导致产能不足,被迫委托今麦郎代工纯净水,引发经销商对供货稳定性的担忧,已有 3 家省级代理商暂停进货。尽管娃哈哈声明 "生产经营正常",但市场对其战略稳定性的质疑加剧。
从行业视角看,娃哈哈正面临 "产品老、模式老、人员老" 的三重困境。2024 年营收虽回升至 700 亿,但 80% 收入仍依赖 AD 钙奶、八宝粥等四款老产品,新品推出 14 款全部失败。宗馥莉的改革试图通过 "去家族化" 和 "数字化" 破局,例如投放 10 万台智能冰柜直连终端数据,将分销层级从五级砍为三级,但短期内难以扭转市场惯性。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典型性。麦肯锡调研显示,中国家族企业接班后三年内业绩滑坡的高达 80%,而娃哈哈的案例暴露了 "人治" 模式的致命缺陷 —— 宗庆后通过 "体外娃哈哈帝国" 和个人威望维系的平衡,在其离世后迅速崩塌。宗馥莉的 "削藩改革" 虽短期提升效率,但如何在法律纠纷、内部阻力与市场压力间找到平衡点,仍是巨大挑战。
这场涉及 350 亿资产的控制权博弈,最终将检验宗馥莉能否在传统与现代、家族与资本的裂缝中,重塑一个更具韧性的饮料帝国。而宏胜系的崛起,或许预示着娃哈哈这艘巨轮正在悄然转向。